国务院批准实施《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甘肃省委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深入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立足西部实际和省情,放眼全面发展,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而采取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了贯彻落实好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和甘肃省委“两翼齐飞”战略,天水市委、市政府依托天水的区域资源优势,根据全省区域发展布局和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对天水的定位,从更高层次上谋划未来发展,提出了“1135”区域发展战略,即:建设“一圣地”(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一枢纽”(区域综合运输交通枢纽)、“三基地”(国家循环经济产业聚集示范基地、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航天育种示范基地)、打造“五品牌”(西部装备制造业聚集城市、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甘肃省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城市、西北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国家重点旅游城市),努力把天水建设成经济实力较强的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和关中——天水经济区西端的重要增长极。这一新的区域规划发展战略既与省委“两翼齐飞”战略相融合,又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域相贯通,为天水市未来的发展绘制出了宏伟蓝图。天水作为经济区最西端的“次核心城市”和“东翼城市”,肩负着带动陇南、平凉等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各行各业特别是法律服务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新的发展呼唤优质高效、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律服务。本文结合天水实际,经过调查与思考,就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做一探讨。
一、发展现状
天水市司法行政系统目前共有市级司法局1个、县(区)司法局7个、基层司法所123个、律师事务所13家、公证处8家、法律援助机构8家、法律服务所47个、司法鉴定所6家、人民调解委员会3028个。市法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法学会都设在市司法局,市律师协会也已成立。从事各类法律服务的人员有464名。近年来,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是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扎实推进。市委、市政府提出“坚持依法治市,建设法治天水”的工作目标,从普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律监督、法律服务等环节入手,各个领域的法治化实践在全方位展开。全市360多万普法对象程度不同地接受了普法教育,其中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青少年的受教育面达到98%,农民的受教育面达到80%以上,广大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和依法享受权利、履行义务的能力明显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水平显著提高。法治县区创建试点活动在秦安县、秦州区有序开展。各部门、各行业重视加强行业法制建设,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司法的满意度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已创建3个国家级、76个省级、89个市级、395个县区级民主法治村、5个市级民主法治社区。
二是法律服务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按照“平安天水”、 “和谐天水”建设的要求,加强乡镇街道调委会、村(居、社区)调委会、调解小组网络建设。动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参与,与“平安天水”创建等工作有机结合,推行司法所(派出所)、乡镇、村(社区)、家庭“四位一体”帮教责任制,努力构建“大帮教”格局。2005年以来,司法所建设不断发展,实现垂直管理,共配备司法所长123名、司法助理员334名。先后投入资金682.9万元,新建司法所107个。命名7个省级规范化司法所、36个市级规范化司法所。
三是法律服务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近五年来,律师事务所共担任机关企事业单位法律顾问276家,办案20482件,其中民事15626件、刑事4124件、行政72件。公证机构共办证21216件,其中涉外3002件、民商17626余件,代书文件3200件份,解答咨询10500人次。法律援助中心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621件,代书2001份,提供咨询70984人次,受援人数5243人次,挽回经济损失1402.5万元。成立市政府法律顾问团,有6名专兼职律师被聘为法律顾问,4名律师被聘为行政复议委员会委员。五年来,司法考试参加人数达1073人,获取法律职业资格证书202人。
二、存在问题
面对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挑战,我市的法律服务机构、法律服务队伍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能力素质、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为:
一是思想观念陈旧落后,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有些法律工作者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经济领域里的事,与我们的法律服务工作关系不大,甚至有人认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点在陕西,天水位于次要地位,没必要去花精力做文章,表现为坐而论道、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二是思维方式单一,跨越式发展的理念不够。有的法律工作者多年来形成的思维方式较单一,固守传统的诉讼业务,对非诉讼业务的开展和开拓方面显得滞后,满足于维持现状,自我感觉良好。
三是能力素质较低,服务水平有限。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现有干部职工639人,其中市司法局共有57人,大专以上49人;县区司法局共有138人,大专以上103人;司法助理员334人,律师102人,公证员28人,而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寥寥无几。我市的法律工作者除了能胜任民商事、刑事、行政等案件外,对上市公司、证券市场、投融资业务涉猎的较少。目前,律师公证人员参政、议政的比例较低。这一切都说明了我们的法律工作者的个人素质、业务能力处于下位运行的状态。
四是工作方法简单,成效不明显。据统计,全市法律服务业务收费每年200余万元,仅为兄弟城市宝鸡业务收入的三分之一。透过这一数据分析,除了我市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外,法律服务工作也比较落后。公证法律服务因公证员数量较少、思路狭窄,坐等、被动办证,导致部分公证业务市场没有开拓出来。律师办案相对依靠个人的执业年限、执业经验和执业名望单打独斗,没有形成以律师事务所为单位的集团经营模式,收入分配以简单的提成方式结算。另外律师执业侧重庭审的辩论和辩护,忽略庭外的调解和说服工作;重视诉讼业务,轻视非诉讼业务;重视经济效益,轻视社会效益,这些直接制约和影响着我市法律服务业务跨越式发展的步伐。
三、对策建议
结合天水法律服务行业的现状和实际,面对区域经济战略实施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应该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加强依法治理工作,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启动后,随着“一高地四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将有更多层次、更多数量的市场主体出现,各级政府部门及其社团组织、事业单位、各类企业、公司、公民个人等都将在经济区这个大舞台上展开竞争和表现,为此,依法治理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关中——天水经济区突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继续深入开展“法律七进”教育活动,是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是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素质、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需要。市委、市政府提出“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优化结构、努力探索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跨越式科学发展新路子”的总体工作思路,对指导法律服务工作非常及时,我们要树立大服务的意识,服务范围要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服务方向要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经济平稳发展,有利于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服务目标要确定为高效、优质。打开思路,放眼关中——天水经济区,借经济区这个平台推动天水法律服务的大跨越、大发展。
(二)围绕对天水“次核心”城市和“东翼”城市的界定,加强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将天水界定为次核心城市,在城镇体系建设中仅次于以西安一咸阳为中心的核心城市,一个以天水为节点,加快人口聚集、产业聚集,构筑较大规模的城市群建设正在拉开。因此,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尤为重要。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为各级地方政府依法行政提供了法规支持。在实施过程中,将涉及财税、金融、投融资、土地、环保、统筹城乡等诸多政策,加强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既是政府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法律服务工作非诉讼业务的主要方向。天水市人民政府自去年组建政府法律顾问团工作以来,各县区、各乡镇、各有关单位都很重视法律顾问工作,一个“领导带头学法、建立学法制度,将依法行政考核纳入综合考核范围,完善规范的依法行政工作制度”已经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团在法律咨询、决策、建议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彰显,为政府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三)围绕产业发展,开拓法律服务市场,提升法律服务水平。
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和“两翼齐飞”战略构想中,结合天水实际,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开发重点,统筹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聚集,发展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筑建材“五大集群”,努力把天水建成关中——天水经济区都市圈具有产业聚集功能的大城市。针对以上产业方向的建设,引导律师、公证人员为各类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提供法律服务,指导律师、公证员做好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工作,依法办理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评估、融资引资、兼并重组等法律事务,组织开展律师公证工作向农村和社区延伸,坚持把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法律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农民和社区群众就业、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方面的法律服务。同时,坚持理论和实践结合,寻找破解制约和影响我市法律服务工作的措施和办法。提高把握发展大局的能力,把自身的发展置于全省和经济区的大格局中,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促进和谐的能力,及时化解矛盾,尽心竭力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维护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四)围绕公共服务,加强律师文化建设,组团发展实现互利双赢。
在实施关中——天永济区规划和“两翼齐飞”战略过程中,立足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积极构建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壮大一批名牌文化企业,培育法律文化人才和阵地等现代文化品牌,加强律师文化建设。所谓律师文化,是指律师群体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在长期的法律服务实践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行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律师作为律师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之一,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体现着忠于法律,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的理念;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忠于事实,对当事人负责的理念;遵守执业纪律,恪守职业道德的理念;诚信执业,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以律师协会为主体,加强关中——天水经济区各中心城市和省内州、市律协的联络交流,依托高等院校法学教研的核心力量和教育资源,举办学术交流,开设律师文化网络,加强律师与法院、检察院、公证员等执法机关和行业间的协调联系,多沟通,多研讨,把握方向,掌握动态实现组团发展的目的。州、市和省属的司法行政管理机关要与关中区域内的对应部门加强衔接,建立双方战略合作关系,积极主动地在律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才艺经验交流、为中心工作优质服务方面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形成部门之间有交流、业之间有合作的良好发展格局,实现互利双赢,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科学发展和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
万有太,天水市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