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首页 >政法文化 >正文
顺阳河畔的一曲赞歌
时间:2021-12-31 作者: 作者 贾重新 来源:渭南网
【字体: 打印

苦难的往事

孙家寨是陕西富平流曲镇炭村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落。这里距富平县城十五华里。农历1931年3月19日,孙生荣就出生在这个寨子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他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也是从小在顺阳河畔田野里沾满泥土,丈量着大地成长起来的。     

微信图片_20211231092110

当年的孙家寨有三十多户人家,其中孙家、焦家、王家三户住在村子北边窑上, 也就是住的下地窑。下地窑其学名叫地坑院、天井院,他们就住在这据说是先辈们穴居方式遗留的被称作中国北方“地下四合院”中。其实,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下地窑实质上是当年那些穷的不能再穷的老百姓无钱建造砖瓦房子,就地掘窑自我解决居住问题的土办法。孙家寨三户中的孙家,就指的是孙生荣一大家。据孙生荣回忆,他的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关中道农民,母亲是典型的农家妇女。父母亲养育了三儿两女,兄弟姊妹中孙生荣排行老三,男孩中排为老二。当年,他的父母亲带着5个儿女,以及大伯一家人就居住在同一院下地窑的两孔窑洞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富平解放前夕。

在孙生荣的印象里,由于自然条件差,环境恶劣,加之豪绅横行,兵匪肆虐。小时侯他家的日子过得很艰难。父母亲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四季在黄土地里刨生活,到头来全家人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他隐隐约约记得,有一年闹灾荒,父亲一条扁担前头挑着小儿子后边挑着大儿子沿村讨饭。因为家里穷,待稍稍长大点,他就跟在父亲屁股后面,或走街串巷、或到镇店卖蒸馒头和蒸红薯(农村:用白面蒸馍去卖,黑面和粗粮留给自己吃,买的一点钱作为家用),饱受了生活的艰难,尝遍了人世间的冷暖。

贫寒苦涩的日子,没能阻挡一个懵懂少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到了9岁时,孙生荣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蹦蹦跳跳上学堂,捧着书本咿咿呀呀开心读书的样子,便缠住父母亲要求上学。苦了半辈子的父亲和母亲,做梦也想让自己的孩子有个出人头地的机会。于是,全家人节衣缩食,勒紧裤带,挤出钱物,将孙生荣送到了村头的私塾里识字读书,即使这样难得的学习“好时光”,也持续了不到三个春秋。12岁时,孙生荣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学堂回家,和父亲一起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责任。   

那个时代的农家人算着过日子的账。12岁的少年,出去给别人家打短工,扛长工,不但能解决本人的吃饭问题,减轻家里的负担,一年下来还可以挣下三五石小麦补贴家里。其实,这是困难家庭没有办法的办法,谁家父母不想让自家孩子上学读书而给人家去做苦工呢?

孙家寨大部分土地是旱塬,由于缺水,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即使少部分种的庄稼需要灌溉,还是靠人工打井,使用很原始架在井口的轱辘,靠人力绞上来一桶一桶水,去浇灌地里庄稼。孙生荣回忆起那时的情景说,当时用轱辘绞水浇地太费人了,累死累活干一天,也浇不了一亩多庄稼。加之,那时候天灾人祸接连不断,地里庄稼常常欠收或者绝收,家里少粮缺粮不够吃的日子真难过。为了生计,他在12岁至16岁期间,又先后辗转杂货铺、榨油厂、制糖厂当伙计,艰难度日。这期间,看的脸,吃的苦,流的汗,难以述说。

毅然决定跟共产党走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西北野战军跃出黄龙山,同国民党军队在关中大地拉开了战略决战的帷幕。本想“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过个安生日子的孙生荣,也在不自觉中被卷入了这场洪流里。他的命运航船随之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他记得是那年流曲镇过“四八”古会(流曲四八会:当地自然形成的古会,流曲每年农历4月8日开始,大约一周时间,所在地以及方圆几十里的群众,到流曲镇东西南北街道集会,进行土特产、家禽家畜及物资交流)的时候。富平地处关中平原中北部,西北两面毗邻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铜川。大战前夕,国民党加紧了这一地区的掠夺和控制。 孙生荣那年刚满17岁。因为临近夏收大忙,父母亲吩咐他去四八会上去置办几件急用农具,快去快回。没想到刚进流曲街道,就看到一队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兵迎面扑来。他紧躲慢躲,还是被三四名官兵死死摁在墙角捆住臂膀。就连兜里父母给的那几元农具钱也让当官的搜了去。三个多月后,包括他们一帮抓来的壮丁在内的国民党部队,在大荔北部与西北野战军作战时一触即溃。于是,在这场解放战争著名的荔北战役中,连放枪都没学会的孙生荣,又变成了共产党部队的俘虏兵。在解放军部队当俘虏的那段不长的日子里,孙生荣亲身感受到了共产党所率领的军队与国民党部队的不同,逐渐认识到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人民军队,共产党是为劳苦人民谋幸福的。他心里越想越感觉到,只有跟着这样共产党的军队去战斗,才能过上自己心里所期盼的幸福生活。只有共产党才能使穷人翻身解放。于是,他毅然决定跟共产党走。便坚定的留在了部队,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从此走上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的革命道路。

路过家门而不入

荔北战役后不久,孙生荣被编入西北野战军第一军第一师(即抗日战争中的120师358旅)二团二营六连当战士。荔北战役后没过多长时间,他所在的部队从黄龙山南麓的白水、韩城一带挥师挺进,经渭南、西安、宝鸡、过甘肃临夏,绕过兰州,直奔青海。解放大军所到之处,国民党部队溃不成军,四处逃散;解放军战旗所指,百姓得到解放,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欢庆解放。这和之前在国民党军队时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人民解放军清明的政治,严明的纪律,过硬的作风,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不断熏陶着孙生荣,使他更加坚定信念,忠诚革命事业。一次长途行军,他所在的部队从富平流曲附近经过。孙生荣望着近在咫尺的炭村孙家寨,想起下地窑里盼儿望儿的父母,不由得两行热泪直流,但他没有丝毫放慢脚步,任由满脸泪水落在胸前,仍挺胸迈开双腿跟着部队一路向前急进。后来部队领导知道了这件事,不但表扬了他,还让负责后勤的同志给他家里送去了慰问粮食。 

奋斗实现人生价值   

1949年7月中旬,西北野战军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扶眉战役。在这次战役攻中,孙生荣和战友们并肩作战,不怕牺牲,英勇杀敌,歼灭国民党胡宗南、马步芳所部共4万余人,解放了陕西关中,也为解放大西北和大西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月底,他们又在陕甘交界的固关,经过11个多小时的战斗,歼灭国民党马步芳支援骑兵14旅,为解放兰州扫清了障碍。

新中国成立前后,甘肃青海一带经常有反动军阀马步芳的残余势力偷袭破坏,屠杀抢掠老百姓。为了保卫胜利果实,捍卫新生的人民政权,党组织决定从部队抽调部分骨干将士组成武工队。孙生荣因政治可靠,作战英勇,被抽调到武工队,成为这支特殊队伍的成员之一,为清剿马步芳的残渣余孽、宣传党的减租减息的政策、帮助当地建立和巩固红色革命政权作出了突出贡献。就是在这段日子里,由于孙生荣积极勇敢,不怕牺牲,多次荣立战功,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回忆说,当面对党旗,庄严宣誓,成为一名光荣共产党员那一刻,激动万分,斗志昂扬。

好的家风传承

新中国建立刚刚过去半年,美帝国主义又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妄图把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里,进而扶持蒋介石卷土重来,使我们千万烈士换来的胜利果实毁于一旦。孙生荣回忆,当时部队通过政治学习,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觉悟,激发了大家要求抗美援朝的决心,人人义愤填膺,纷纷写决心书,还有不少同志写血书,坚决要求军队赴朝鲜前线杀敌立功。

微信图片_20211231092114

1952年秋后,经中央军委批准,孙生荣所在的陆军第一军从青海开赴朝鲜,他这个热血青年成了一名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战友们一起履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光荣使命。1956年回国探亲期间,他同本村一户农家女儿结婚。一年后,远在富平老家的爱人生下了一名女婴,身在朝鲜的孙生荣闻听消息十分高兴。几天几夜的苦思后,他给自己心爱的女儿取名“朝英”,以纪念这段光辉的岁月。1958年,他随志愿军部队一起班师回国,孙生荣带着赶来探亲的爱人和女儿,拍下了第一张全家福。他还给女儿买了一个玩具,是那种上了发条就跳个不停的带条纹的绿色青蛙。女儿孙朝英后来常说,那是它童年对玩具唯一记忆,陪伴她和弟弟、堂妹们度过了简单而快乐的童年。

从朝鲜回国到1963年转业,孙生荣所在的部队驻扎河南安阳。由于在战争中以及战后部队训练工作中的良好表现,他多次立功受奖。自从参加革命那天起,他牢记先国后家的道理,全身心扑在工作上,无暇顾及远在家乡的父母妻女,就连母亲去世他都不在榻前。待到转业回到地方,他方知父亲已身患癌症,孙生荣因此常常自责不已。这次父亲患病,他请假陪伴左右,为老人洗脸擦身,喂饭喝水,端屎倒尿,甚至用手为卧床的父亲抠出大便,直到老人百年。乡邻们说:生荣先为国尽忠,后为家尽孝,他做的好哇!

树高千尺也有根

转业一年后,孙生荣回家乡富平县来到流曲粮站当主任,在家乡的土地上耕耘着。在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红年代,小小的粮站当主任的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和影响。岁月的坎坷本身就是一种磨砺。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孙生荣没有忘记自己在党旗下的誓言。不管天上云聚云散,他始终坚守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默默奉献。无论是在县粮食系统基层粮站当主任,还是到县文化系统下属单位剧团作团长,秉持在部队养成的崇高品德和过硬作风,那种忠于职守,不忘初心,爱党爱国,为民服务的本色始终不变。

大女儿朝英对小时候的事记忆犹新。大约上世纪七十年代,他们全家彻底告别了下地窑。先建起了土木结构4间厦房,随后又补建了两间,总算盖成了对沿6间厦子房,直到1985年重新建起了砖混结构的两层小楼房,家庭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观,一天天接近向往美好生活的目标。

微信图片_20211231092119

女儿朝英至今还忆想起,当年老爸喜欢栽树,大抵是因为他老人家觉得栽树如同育人一样,很有成就感的缘故吧。新家院子建成后,他就在房前屋后栽了很多树,有杨树、桐树、榆树,还有洋槐树和椿树。朝英回忆说,他们家院子里那棵香椿树,每年发芽时香气四溢。母亲在世时做香椿炒鸡蛋的时候,全家人像过节一样,屋子里充满诱人的香气和欢声笑语。那时候农村家里没有风扇,夏天吃中午饭的时候,乡邻们每人端着一碗饭,圪蹴在门口的槐荫下面,边拨拉着碗里的饭,边憧憬着以后的日子。阵阵凉风吹过,独有一种神仙般的农家生活感觉!

有一年冬天,孙生荣宰了自家养的一只羊,羊肉除了送给亲戚和乡亲们一些后,爱人把剩下的羊肉煮熟炒成肉丁,冬季天冷放到外面冻着,每次炒菜时加点肉丁,这样做出的每顿饭菜,既有肉吃,最主要的是可口特别香;有时他为了改善生活,偶尔买回猪肉大排骨,煮上一大锅骨头汤,然后捞出骨头,再把萝卜、大白菜放进汤里煮熟,放入佐料,再让一家人享用盛上一碗米饭,盖上一大勺萝卜白菜,再啃着撒了盐的骨头,这样的美餐,那简直就是人间极品,现在想起来都感觉垂涎三尺。

在那个年代老英雄孙生荣和全家人在一起的平凡生活,是多么的温馨和幸福,回忆起当年美好的生活,他总是乐呵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传统美德,也是培养良好家风的基本标尺。孙生荣对三个子女成长倾注了心血。他深知自己小时候没有条件上学多读书的苦衷,以至于因知识匮乏,文化程度低,在参加革命和工作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甚至无形中也影响了进步和发展,因此他十分重视子女的学习和进步。从1964年三个子女相继进入小学读书起,每逢周末他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去做。这就是督促检查每个子女的作业完成情况。那时候,因为没有完成作业或者是作业完成的不好,女儿朝英和弟弟们没少因此挨父亲的批评哭过鼻子。她还记得,当时物资极度贫乏,他们姐弟几乎都没有正式的作业本。有一次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写一篇作文,可是没有作文本,笔也坏了,怎么办?父亲知道她为写作文而无本子和笔发愁情况,立即把他随身携带的一个牛皮纸面本子当作文本送给了她,还把他那支用了十几年的钢笔当作礼物送给自己。当时自己如获至宝,高兴的不得了。朝英说,那次作文写得格外用心。老师批阅后给予很高评价,不但当作范文在全班朗读,还登在了炭村学校校门口的黑板报上。那支钢笔陪伴了她好多年,一直激励着求学上进。

1978年,女儿朝英和大儿子安阳分别考上西安医科大学和西安公路学院。两年后的1980年,小儿子又考上西安交通大学。三个孩子同时考上大学,这在当年的流曲镇及周边村组引起不小轰动,特别是村上人都说老英雄孙生荣教子有方,培养教育出了三个大学生。对此,孙生荣和家人也是由衷高兴,内心充满了喜悦和说不出的自豪感。

1984年5月,他提前办理离休手续,回到老家孙家寨颐养天年。几个儿女看见父母亲年龄增大,为了方便两位老人生活,在富平县城买了一套砖混结构约六七十平米三居室的房子,让两位老人享受当今美好时光。生活就是这样,本来条件好了,衣食住行不用发愁,老两口该享清福了。可是到了1996年,爱人因肝硬化消化道大出血病倒了,尽管倾注全力治疗,因病情恶化于1999年10月离开人世。爱人百年后,他就跟随儿女长期住在海南海口,这里环境优美,四季如春,鲜花常开,白云蓝天,空气清新,老英雄孙生荣开心快乐幸福的安享晚年。

革命人青春永在

老英雄孙生荣一生性格开朗,身体刚强,然而,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加之,几年前得了一场大病,手术后在重病抢救室住了一个多月,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与病魔顽强斗争,挺了过来。

天有不测风云。今年(2021年)他又感觉身体不适,医院检查确诊为癌症晚期。经多方救治,因病情恶化,孙生荣同志于2021年5月21日21分去世,享年90岁。

今年5月15日我赶到海南海口市,专程到医院探望,当看到千里之遥家乡来人,望着我说:“谢谢……谢谢家乡!”话语和眼神充满了对家乡富平的眷恋!

噩耗传来,悲痛至极。

孙生荣的一生,是不怕牺牲,勇于战斗的一生。在战争中砥砺成长,面对枪林弹雨,作战智勇,身先士卒,表现出一名优秀革命战士的英雄气节。在参加解放战争和大西北解放的战斗中,行军吃苦耐劳,作战英勇顽强,曾荣立三等功两次;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斗志昂扬,战绩突出,受到师团嘉奖各一次,荣获师部“先进工作者”奖励;在地方工作,忠于事业,爱岗敬业,忘我工作,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微信图片_20211231092125

孙生荣的一生,是不畏艰难,勤劳奋斗的一生。少年时代他饱受生活的煎熬和磨炼,13岁便开始当学徒,給地主家干活,帮助家里解决生活困难;参加革命工作后,信念坚定,不怕艰难困苦,勇于担当奋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勤恳干事,清白做人, 把毕生心血献给他无比热爱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孙生荣同志的一生,坚持原则,刚直不阿;克勤克俭,大公无私 ;生活简朴,平易近人。病重期间,仍关心党的事业和家乡的发展,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特殊要求,从不为组织添任何麻烦。转业到地方工作后,先后在粮食系统多个基层粮站担任主任, 从没有利用手中权力而为自己家里人多吃多占过国家一两细粮,也没有为自己和家人谋过任何私利。

孙生荣同志对工作认真负责,敬业爱岗;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在担任地方基层单位领导期间,敢于负责,团结带领一班人,抓工作,干事业,为地方粮食和文化事业建设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孙生荣同志虽然离开他挚爱的事业和向往的美好生活,但他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永存;他的优秀人格力量常驻!

(作者为原渭南市委政法委副书记)


[编辑:王倩]

上一篇: 交警礼赞

下一篇: 怀念屈顺农老师

“五四”青年节,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详细]

2月24日,元宵佳节,按照省公安厅统一安排部署,渭南市公安局从当日早8时至24时,在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