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渭南中院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牢固树立“诉讼到我为止”的理念,把抓前端、治未病落到实处,建立了诉外三层统筹、三治融合、三化联动与诉内三环同抓、三务共管、三措并举的诉源治理“三三机制”。创新二审立案前调解新模式,探索诉源治理诉内环节解纷新路径。
案结事了人和
“诉前调解似利剑,解决纠纷暖人心”“情理法并举化干戈,排民忧高效促和谐”,11月28日,渭南中院立案庭收到双方当事人赠送的两面锦旗。
这是16起因房屋迟延交付引发的系列上诉案件,上诉人为开发商,案涉标的不大,在征得双方当事人的同意后,立案庭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将该案“分流”给特邀调解员开展调解,因对价格问题争议较大,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审前无法达成调解。为尽快解决纠纷,立案庭将本案标记为速案,进行快速审理,在审理过程中由承办人与调解员、委托诉讼代理人、企业负责人进行实地走访与座谈交流,找出前期调解工作的“卡点”与“难点”,经过多次沟通与悉心的释法明理,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企业当场履行违约金20余万元,16件二审案件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圆满结局。
渭南中院立案庭创新二审立案前调解机制,充分发挥“司法+”作用,妥善化解矛盾纠纷。
减轻当事人诉累
为解决上诉案件移送时间长,诉讼延迟引起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进一步在二审立案前实现矛盾纠纷的高效化解,立案庭不断探索调研,初步拟定了《民事、行政案件二审立案前调解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组建调解团队,利用民事、行政上诉案件在立案庭的立案中转期间,用更加灵活的方式、更加精简的流程快速进行调解,高效、便捷的将一审裁判后的矛盾纠纷化解在二审立案之前。
规范调解工作流程,收到上诉案件卷宗当天就由调解分流员快速对案件进行分流,适宜调解的,经过当事人同意,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调解。对于调解达成协议并履行完毕的案件,无需进入二审诉讼程序,退还全部上诉费用,从而高效便捷地解决纠纷。
在涉及8起劳动争议的案件中,调解人员通过电话沟通的方式征求双方当事人的意愿,耐心地释法明理,双方很快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达成了一致意见,用人单位迅速支付了劳动者费用,有效的减轻了当事人诉累,省事省心又省钱。
庭审方式多元化
对于经调解无法达成协议的案件,立案庭及时登记立案,转入审理程序,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一起侵害作品发行权纠纷上诉案件中,在二审审前调解过程中,因双方调解意见差距较大,未能达成调解方案。该案立即转入审判程序,考虑到一方当事人仅同意微信交流的方式,合议庭决定采用微信开庭的方式进行审理,打破时间空间限制,为群众诉讼提供便捷途径。庭后,承办人又通过微信分别对双方做调解工作,最终,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并通过微信转账即时履行完毕。纠纷彻底化解,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近两个月,立案庭共结案113件,以调撤方式结案42件,调撤率为37.17%,平均审理时间为15天。
下一步,渭南中院将不断探索创新能动司法,深入推进诉源治理工作,不断提升解纷能力和水平,在一审、二审、再审每一个环节力争促成事心双解,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公正与效率的需求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