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市域社会治理“渭南之治”】一团“和气”的背后——合阳县乡村治理兼容“传统”与“现代”
时间:2022-09-21 来源:《当代陕西》
【字体: 打印

合阳县和家庄镇得名于一场和气的会谈。

明朝嘉靖年间发生大地震、大瘟疫后,一些梁姓、吕姓、王姓人从各地迁入,在起名字时以“和合”共处为意,取名和家庄。此后虽经过多次乡镇撤并,但和家庄这个名字保留了下来,“和为贵”的处事原则也延续下来。

2021年,合阳县和家庄镇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在实施乡村振兴中,和家庄用好、用足“和合”文 化品牌,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

“和合”文化不仅在和家庄镇盛行,文化底蕴丰厚的合阳,被金水河和徐水河自南向北划分成两个水域, 河东河西就有四种方言,不同片区的群众生活习惯也各不相同。

如何五指成拳,力出一孔?

地形就像个手掌的合阳县以“乡里乡亲,共同富裕”为基层治理的切入点,通过改建村级党群服务中心, 组建“乡里乡亲”纠纷调解团,创新 “便民代办”服务办法,破解乡村治 理难点。

贵在有人说合

党宏超、赵焕能、杨红军……数起村上的乡贤能人,秦城社区的党总支书记杨建邦就停不住话头,其中有 23年热心公益、扶贫助学的中国好人,有义务教学制作纸塑窗花,带动留守妇女致富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还有利用专业知识,在村里发展法律援助和政策讲解的执业律师。

杨建邦说,秦城社区原来被戏称 为八卦村,巷道狭窄弯绕,生人来了常迷路,产业发展不畅,村民纷纷外出打工。

2018年退出贫困村之后,通过建产业园,购买烤椒炉,村民收入增加,村集体每年收入达12万元,村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每年春节,外出的乡贤能人回村,都会在村委会召开茶话会,为村里的发展建言献策。秦城所在的片区有逢36周岁庆祝的习俗,老人们认为36岁的成年人大多已经成家立业,成为家庭的顶梁柱,要办一场“成人礼”。

过去,各家都是请客唱戏、放炮摆席。去年开始,秦城的36周岁村民组成三六青年团,把钱花在了给村里办实事上。听说社区希望修缮已经破旧不堪的秦城门楼,大伙集资筹款, 在社区东大门新建了一个六米高、五米宽的新牌坊。

今年,响应环境整治工作,三六青年团集资五万元,给村里的常住户购买了分类垃圾桶。“办不了太大的事情,但是都是些实事,也对过去的铺张浪费进行了移风易俗。”杨建邦说。

“党委政府需要探索转变角色, 依靠乡贤、五老等社会力量做好社会治理。”和家庄镇党委书记史拯华说,连畔种地、同庄盖房,现在群众之间有了矛盾并不闹仗吵架, 而是找像范柏建这样办事公道的 “说和人”说话。

“我们去调解时,要讲法律,还要讲情理,能说一些公家说不了的话。”“五老”会成员范柏建说。

东马社区在进行样板村改造时, 需要对全村的建筑和道路进行规划 。当时计划在村口建一个振兴门 , 牵扯到了要征用居民的宅基地。

被征地的群众提出按照城镇标准支付搬迁费,这样最少也得给二三 十万元,而这个数字远超过村庄建设的标准。村里的干部提出异议,村庄规划不同于城镇规划 , 标准不能那么高。双方一时僵持住,村干部找到了范柏建。在乡镇当过关工委副主任、还经常受邀给乡村振兴大讲堂讲课的范柏建,在群众中威望很高。一到那户群众家里,对方拉着他就吐槽, “你看是不是欺负人,这么大的事情,又是公共设施建设,凭啥要损伤我一个人的利益?” 范柏建给他盘了盘账,40年前盖的房子,陆陆续续花了4.3万元修缮扩建,居住环境还是不够好。社区给他重新规划的地方,离他的产业地近 , 还通 好了水电 。“ 我跟他说,你这些年修房的3000元给你增值到3万元,加上盖房的钱,总共补偿7万元,将来新房比现在住的条件好,有啥不满足?”

村民同意了这个补偿方案。“假如村民心里过不去这个坎,工作就绊住了 , 东马社区就还是 原来的样子。”范柏建说,“我们就是替政府解决那些不能强制解决,但又不能不解决的事。”

“乡亲”服务乡党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合阳县以建设‘乡里乡亲’党群服务中心为重点,推动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向高标准化、多功能化建设转型。”合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胡兆林说。

走进和家庄镇东马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所见景象与传统的乡村党群阵地很不一样。完备的一厅十室,显眼的智慧大屏,东马社区的智慧化程度很高。

记者采访时,有群众想要通过贷款扩大产业投入,东马社区副主任肖慎妍帮助她在智慧平台查询相关政策、办理程序,并下载表格。“按照 政策,你过去是贫困户,可以继续享受贴息贷款。现在把表一填,村上盖个公章。你带上户口本和身份证,到信用社去办理贷款。”肖慎妍指导群众办理完业务,花了不到五分钟。

东马社区建立的智慧查询机系统,除了可以查询政策,还连接了政务服务系统,可以办理相关便民服务。“后期我们还要拓展服务功能, 如增加对接防返贫动态监测,用数字化破解村干 部人力配备不足的问题。”和家庄镇镇长张蒙说,作为镇级政府,想在乡村治理上发力,更多的是要做好服务。

和家庄镇村数字系统管理平台以数字化管理为核心,借助“数字乡村”平台和智慧大屏,联合网格化管理模式,形成镇村组三级管理网格。镇长、村党支部书记分别担任总网格长、网格长,各小组长为第三级,管理网格员162名。

网格员分区划片巡查,无论是道路破损、路面防汛,都可以将情况拍照上传到数字平台,平均每月能处理四到五百条信息。“尤其是对于一些急险情况,平台的介入,能够更加快速、便捷解决问题。” 和家庄镇副镇长乔经纬说。

7月15日晚上,因为担心连阴雨对村民形成安全隐患,王家村网格员王贵明到村里的低洼处巡查。积水很深,并冲塌了一户空院的土墙。

王贵明借着手电光,发现院中间似乎有个大坑,雨水混着泥沙正在不断往进淌,坑面越冲越大。他立刻通知小组长王爱玲,并上报到数字平台。很快,镇村两级网格长都来到现场,经勘查,大坑是个已经荒废的水窖,有三四米深,如果不及时处理, 将有可能影响两侧邻居的安全。雨稍停,镇上组织人员拉了十车土填平了大坑。

小组长王爱玲负责王家村的网格信息上传,她说,现在网格员反馈的信息,何时上传、何时办结、由谁负责都有记录,如果村上解决不了的, 镇上也能及时介入,一般问题最多三天就能处理到位。

通过和家庄镇村数字系统管理平台,村干部可以实时调取村庄道口、 重点路段、重要区域的智能摄像头, 并通过配备的音柱,实现定点定时宣传各项政策。在社区的智慧阅览室, 通过搭建数字图书馆,群众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读书。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大幅提升基层的治理能力。”和家庄镇党委书记史拯华说,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数字化广播平台、数字化监控平台、数字化读书平台,有效实现了村级“三务”和政策宣传、群众读书、智能监控、档案资料管理的数字化,拓宽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和途径。

而王村镇作为全省24个镇域生活垃圾治理试点之一,数字与智能化主要体现在分类垃圾的监管和清运上。通过设立镇一级的生活垃圾治理智慧管控中心 , 可以实时检测到全镇11个村(社区)的垃圾分类情况,有问题及时上报。“村上有收集点分类收集,镇上建立中转站及时转运,实现了智能设备全覆盖、垃圾分类‘一 网统管’。”王村镇纪委书记李江涛说。

党代表上门化解矛盾纠纷 新华社/供图

合力出“和力”

作为解放战争中东马村战斗的主阵地,和家庄镇东马社区三面环沟, 易守难攻。时代楷模张富清曾在这里带领6人突击组,扫清外围守敌,占领了敌人碉堡,给后续部队打开缺口。

近些年来,作为非贫村,东马社区的发展脚步慢了,集体经济薄弱, 社区党支部的阵地就一间会议室和一间教室。

2021年一场大雨,将社区的部分老土墙冲塌了。和家庄镇决定将这里打造成乡村治理样板村,并突出红色村庄的特色,将村庄建筑物的色调定为米黄色,对建筑物外立面进行防水改造,村庄整体风格统一。

建房图纸、建筑用料、施工人员、安全技术措施等,都由村庄建设监督委员会实施全过程监管,确保群众房屋建设成本不扩大、质量有保 证、安全性能好、样式合要求。

为了能提升村庄规划管理的科学性,提高各村建设的工作效率,合阳县在传统的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理事会之外,增设村庄建设监督委员会,主要负责组织实施本村建设规划、监督村民用地等。

村庄建设监督委员会积极引导群众合理选用适合当地建房需求的建筑材料,聘请本土能工巧匠,建设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型农房。

考虑到在协调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帮助村民出谋划策解决疑难杂症上,代表委员在老百姓中威信高,具备丰富的基层一线工作经验,独具优势。合阳县对全县“两代表一委员” 合理编排,在镇(街道)设置“代表委员”工作室,开展驻室活动,将代表委员的履职触角从会场延伸到工作室。

今年3月份,王村镇成立代表委员联络服务中心。将每月第一周和第三周的星期二设为全天“党代表接待日”,提前三天向群众公示通知, 组织群众反映问题、建言献策。严格七个工作日办结时限,提升党代表工作室运行时效性和实效化。

2019年,王村镇运庄村、联合村、张家河村合并成为运庄社区, 一位村民因为对搬迁不满意,曾多次到省、市上访。

党代表张九龙是王村镇南蔡村的村医,和这名上访村民很熟悉,曾经多次到其家里做过协调工作。没想到起初人家直接怼他:“你又不是镇干部,也不是村干部,咱俩关系再好,你凭啥 身份来跟我谈话?”

再次入户时,张九龙拿着代表证,“我是党代表,是联系咱们老百姓和党组织的桥梁,也是来给你协调解决问题的。”

没过多久,这起信访积案成功化解。



[编辑:陈冰娟]

“五四”青年节,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详细]

2月24日,元宵佳节,按照省公安厅统一安排部署,渭南市公安局从当日早8时至24时,在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