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们都是在父辈们严厉又可爱的教导中长大的。今天就说说我读书的那点事儿。
童年的我,没有洋气的文具盒,没有漂亮的书包,没有漂亮的衣服,可是我有很多表哥看过的小人书,《365夜》《格林童话》《脑筋急转弯》就是我的童年。童年的世界里有国王、王后、王子、公主、士兵、巫婆……他们的色彩那么鲜明,我第一次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小学初中时,父母很少给我买书。一次考试考得很好,老爸给我的奖励是一本作文书。现在还记得我坐在老爸的自行车后座上,“一口气”看完了作文书。那会 儿,最热衷于看难忘、搞笑的记叙文、写人物的文章,什么抒情类、写景类的文章简直太枯燥了,看完产生不了共鸣,就觉得没意思。反倒是长大后换了心性,原来 不喜欢看的《菜根谭》《行者无疆》《飞鸟集》等反倒爱看了,觉得都是些热爱生活、修身养性的好书。
从读书到背书,不得不提《字词句篇》 这本让我爱恨不能的辅导书。爱它是因为它有课后题答案,每年必买。恨它是因为老爸不知从哪取的真经,大夏天让我早起背《字词句篇》,还是通篇背,当时真是 对《字词句篇》恨之入骨。但多年后的今天,我真的很感谢老爸和《字词句篇》,你们留给我的太多、太多。
高中那会儿,认识了几个“大侠” 级别的同学,课外书看得太疯狂。那时候看完了很多名著,但印象最深的就是《平凡的世界》和《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里面的人物、景色,都好像在我 身边,主要人物也有我身边认识人的影子,还有就是路遥的陕西方言吸引了我,印象特别深刻;《穆斯林的葬礼》让我记住了韩新月,韩新月在大学校园的经历让我 向往大学生活,她的幸福与遗憾都是那么真实,霍达的插叙写法、美妙清新的文字让我反复拜读。
上大学了,自由了,泡在图书馆里,把大把的 时间精力都放在了校园文艺小说上(俗称言情),整天都想象在大学校园里的浪漫邂逅。后来,文艺小说看多了觉得不切实际,太虚幻、太装嫩了,又开始看专辑。 从路遥到余秋雨,从三毛到林清玄,开始思考他们的生活背景和经历,是什么让他们写出如此多和大家有共鸣的文章来。
毕业了,迫于生存压力,又开始捧起书本,专心读起圣贤书.经过一番大浪淘沙的较量,我被“淘”出来了,有了工作,很开心,从心底里觉得“书中自有黄金屋”。
工作后,整日忙忙碌碌,闲暇之余指尖在智能手机触屏来回地划,看看朋友圈,看看微博,逛下淘宝,在美丽说里逗留下……日子久了心空空的。这时“活到老,学到老”在耳边响起,没事关掉手机,翻开杂志、报纸,静心看书学习,让自己静下来。
读书让我拥有一份绝美的心情,让我的理论知识更丰富,让我更自信的面对生活,让我体会到别样乐趣。不同时期,不同感受。曾在书中体会过怦然心跳,或忽然间有一种莫名感动,在书中看到百态人生会进行自我审视,只愿心情伴书平和而宁静,灵魂伴书纯洁而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