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是调解社会矛盾的缓冲剂,也是缓解群众情绪的减压阀。做好信访工作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也考验着各级基层政府和官员的勇气和智慧。
而一段时间来,临渭区在依法治访上的许多探索和创新,为我们解决复杂信访问题提供了一个切口、一个有效的样本。
从当前形势看,整个社会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 入,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社会矛盾不断涌现,信访问题屡屡成媒体关注的热点、群众利益的痛点、社会稳定的难点。面对许多信访问题,各级各部门深感棘手和头 疼。如何有效地推进信访工作,回应群众需求,维护社会稳定大局,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法治信访力克积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在这一政策指引下,临渭区通过法治信访,把涉法涉诉纳入法治轨道,明确信访法定职责和权限,真正落实诉访分离,树立法律权威,为全市推动信访改革积累了难得的经验。
聚焦临渭区的 信访工作,我们深感探索和创新是其中的“关键词”:他们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主动作为、抓早抓小。从建立“一单位一律师”、重大责任风险评估等制度的 顶层设计、堵住有可能产生纠纷的源头到畅通渠道,让领导接访、下访成为常态;从创新方式成立“五人工作组”、实行“三长接访”,快速回应群众问题到严厉打 击非法缠访依法处访,全面营造法治氛围,临渭区将整个信访工作纳入到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切实把问题消化在政策层面、效率层面,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解决在初始阶段。临渭区的有效探索,为全市有效处理信访工作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近年来,高位运行的信访量,涉及多个领域的信访问题,以及不时发生的群访、闹访行为困扰着各级 政府。为了简单解决问题,一些地方“花钱买平安”“行政干预司法”现象屡见不鲜。一些难以在法律层面得到满足的不当诉求,在上访后得到满足,这就带来了很 坏的社会影响,不仅助长了上访的风气,也扭曲了信访制度设置的初衷。
如此种种的信访困局,根源就在于法治的缺失。究其原因有三点:缺乏坚定的法律执行。很多信访事 项的形成,往往是政府不依法行政造成的;很多本应诉诸法律的问题,当上访者把问题反映到上一级政府后,通过行政干预解决了问题,降低了司法权威。再者,缺 乏有效的法律救济。由于现行法律救济制度还很不完善,群众需要维权时,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走上信访之路也是无奈的选择。公民基本法治观念的缺 失,国人几千年来的惧讼、仇讼的思维惯性,让群众更加习惯于维权找领导,通过信访施压找领导签字,来解决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
让信访回归法治轨道,既是中央的治本之策,也是地方的实践方向。临渭区的 信访工作正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把最棘手的问题牢牢抓在手中,在最复杂艰难处趟出了一条路子,不仅通过积极探索“邀请律师参与涉法信访问题的接待处 理,将信访工作纳入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信访群众正确运用法律手段并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信访问题,为依法信访提供了法律保证,有效促进和加强信 访工作法制化建设。”同时,“引入第三方咨询和研究机构参与风险评估,从中立角度来看问题,避免了政府过去‘自说自话’的情况,标志着法制的进步,产生的 是信访人和政府‘双赢’的结果。”这些都是临渭区坚持“依法信访”和“依法治访”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成功尝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老百姓依法维权“不闹事”的意识逐渐树立了起来,基层官员依法行政“不出事”的责任心不断增强,并且基层官员表现出依法处置“不怕事”的担当精神尤让人感佩。临渭区的 实践,给了我们一个有力的回答:无论是上访群众还是接访干部,在遇到信访问题时,都抱有法治思维,努力争取将问题纳入法制程序,用大家公认的标准和公理来 评判是非,从而实现了各自的权利。尤其是对各级政府来说,以法治思维和方式化解信访难题,就是要改变单纯依靠行政命令、讲话、文件、指示、批示发号施令的 积习,使地方治理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同时,要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对于不作为、乱作为的依法追究责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公平公正。临渭区信访工作,让我们感受到,转型时期固然有大量的社会矛盾,但通过合理的制度和体制安排,这种社会矛盾完全可以而且必须回归到法律轨道上妥善解决。
临渭区的 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实现高水平的法治信访,才能更好地促进政府职能部门科学决策、严格执法、敢于担当,才能在全社会更好地养成相信法律、依靠法律和尊重法 律的良好社会风气和行为习惯,使法定渠道成为解决民事纠纷的主要渠道和公平正义的有力保障,从而带来更加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让信访回归法治轨道,“不 虚”、“不空”、“不偏”,取得效果、落到实处,我们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