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流转,春华秋实。过去的—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却是我市司法行政人实实在在走过的365天。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司法行政系统紧紧围绕“服务发展大局,建设法治渭南”的工作目标,扎实推进“六五”普法、深化“千所万人抓化解,力促三秦大和谐”行动、开展“十佳人民调解员”评选,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亮点纷呈……
创新载体 法治温暖千家万户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收音机,或是走上街头,法治宣传就会与百姓不期而遇。如今,渭南市民处处都能感受法治文化的浓烈氛围。
近年来,市司法局高度重视法治文化建设,扎实推进“六五”普法,落实“板块式”普法责任制,健全专业替法队伍,形成地方、基层、行业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普法格局。在全省中期检查中,我市被评为全省“六五”普法中期检查先进市。
打造法治文化品牌也是我市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年来,市司法局深化法治文化建设“十百千”工程,依托朝阳公园,建成市级“法治文化主题公园”。以木板雕刻、法治对联、法治景石、LED显示屏等形式.使法冶文化深入人心;在公园开辟“法治大讲堂”,组织律师和普法宣讲团成员,定期开展法制讲座,提高公民学法用法守法意识。2014年,该局共投入300万元用于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建成法治文化广场12个,法治文化街130多条,法治文化墙5000多面,形成具有渭南特色的法治文化建设品牌。
司法行政工作的核心无疑是化解群众的矛盾、解决群众的纠纷、维护公正、实现和谐。2014年以来,我市进一步深化“千所万人抓化解,力促三秦大和谐”行动,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专项活动,加强“三调”对接,健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全年完成调解矛盾纠纷2.5万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值得一提的是,人民调解也在重点行业实现了全覆盖,人民调解组织在医患纠纷、道路交通、诉前调解、大的园区景区全面落地,开花结果。
惠民利民 法律服务工作升级增效
法律援助是现代社会的一项权利救济制度,是政府公信力和国家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去年以来,市司法局加大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力度,在全省率先建立法律援助机构与公检法机关协调机制,实现法律援助工作站全面进驻公检法机关、看守所。同时,探索建立民事行政检察与法律援助协作新机制,开展规范化服务窗口创建活动,推行“一站式"“预约式”“上门制”便民措施,实现“应援优援"。全年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352件,超额52%完成全年目标,比去年增长15%,为群众节省代理费(辩护费)1500余万元,稳居全省第二,实现了连续11年零投诉。
在司法建设主战场,律师这个法律服务工作团体具有独特的作用,一年来,我市创新律师管理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律师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律所主任向司法局述职、律师风险告知、首问笔录、案件质量回访等制度措施,开展“千名律师连千所、法律服务到前沿"活动,选派百名律师与百家司法所结对开展法律服务。另外,积极探索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指导临渭区、潼关县、澄城县探索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设,试点为本级政府及其乡镇(部门)聘请法律顾问,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严管实帮 特殊人群管理全省拔尖
如何将特殊人群管理工作做好?市司法局是这样回答的:履行特殊人群管理牵头单位职责,落实《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和《陕西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上下联动,左右互动。这些工作措施得到了有效落实,一年来,市县普遍建立了特殊人群管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健全公检法部门联席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会议,统筹解决重大问题,印发《渭南市社区矫正工作衔接细则》《渭南市社区服刑人员量化考核手册》等8个规范性文件,从制度层面规范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对社区服刑人员手机GPS全时定位,筑牢“电子围墙",重点对象定位率达100%,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特殊人群职业技能培训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去年,该局在全省率先成立“渭南市司法局新航驿站”,完成首批78名特殊人群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和推荐就业工作,市局指导各县(市、区)建立“新航之家”“新航中途之家”,指导特殊人群自主创办企业26家。
一系列工作得到了回报:全市现有社区服刑人员1984人,累计接收2949人,再犯率一直控制在0.2%以下;刑满释放人员6204人,重点对象帮教率100%,重新违法犯罪率一直控制在2%以下。
盘点2014,硕果累累;展望2015,信心满满。2015,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怀揣着对群众的满腹真诚,继续全面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中省市关于司法管理体制和权力运行机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做细做实人民调解工作、做优做强法律服务惠民工作、扎实做好队伍建设,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