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谋发展
四月的蒲城总是阴雨绵绵,好不容易雨停了,一丝丝阳光透过云层,散向这个古老的县城。
10日一大早,县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同惜民就急匆匆地敲开办公室主任毛国建的办公室门,“赶紧走,今天到民地村去。”性格直爽的同惜民催促道。
一进村,眼前的一切让在场的人们都倍感欣喜,以前坑洼不平的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宽阔崭新的水泥路,这个曾经脏乱不堪的村子展示着新的容貌。
这次走访中,同惜民院长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就民地村的发展和乡亲们进行了深入交谈,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座谈中他谈到,村上的经济发展和部分群众的脱贫致富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靠近卤阳湖经济开发区这一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发挥地理位置优势,把农业生产与休闲娱乐相结合,在村里开设农家乐餐厅,为群众提供绿色观光、果蔬采摘、果蔬品尝等一条龙服务的“农游一体”产业,从而跳出传统农业的圈子,带领大伙儿脱贫致富。几番争论下来,这个想法和村领导班子的设想不谋而合。
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同惜民院长围绕“四风”突出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村(社区)、企业基层组织建设问题等,采取与村基层干部、种植业大户、养殖业大户和群众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听取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并一一做好了记录。
“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同惜民院长正带领蒲城法院全体干警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截至目前,蒲城法院全体干警共走访群众2000余人,发放调查问卷1000余份,归纳整理群众意见40余条。
调解挽亲情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女赡养老人既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法律规定必须履行的义务。
2013年底,家住孙镇郭庄村的老人时某将5名子女告上法庭,要求他们承担赡养义务。孙镇法庭法官们受理这起案件后考虑到,这类纠纷极易导致两代人关系恶化、赢了官司失去亲情的问题。调查时,法官们了解到,两代人的矛盾激化主要缘于多年来婆媳之间的矛盾,部分被告及家人认为老人的举动让自己在村邻面前丢了脸、亲朋面前抬不起头,对于法官们的调解工作极不配合。法官们多次上门做工作,漫漫的调解过程,无数次冷眼;调解室里空荡荡,数次组织调解无人到场;去做调解工作的路上爆胎,顶着凛冽的寒风换轮胎……法官们一方面不厌其烦地聆听当事人倾诉心中的“苦水”,让有气者心和气顺;一方面又通过单独做工作,对情绪较大的个别人进行思想突破,帮助当事人理清法与理的关系,解开心结。法官们还联系了当事人所在村、组的干部,群策群力,借力督促。最终,在法官、村组干部的努力下,老人的几个子女对赡养母亲达成了一致意见,并先后将生活费交给了老人,解决了老人的后顾之忧,老人也主动撤回了起诉,使案件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据了解,上半年蒲城县法院民商事案件调解结案保持在75%以上,始终在全市法院保持领先地位。
这一切源于蒲城县法院的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充分发挥调解结案对抗程度低、群众熟悉、社会效果好的优势,创新调解方法、推广调解经验,吸收人民陪审员、社区村组干部参与调解,指导各镇司法所的人民调解及行业调解工作,抓好诉前调解工作,促进当事人以非诉方式、协调解决纠纷。同时,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矛盾纠纷调处网络,继续推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和特邀调解员的作用,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优势互补。
“老赖”无处躲
“铁拳”出击,让“老赖”无处藏身。近日,蒲城县法院执行局逮住了长期逃避执行的“老赖”,将两件执行案件的案款全部交到申请人的手中。
被执行人王某是蒲城县孙镇人,原系某保险公司代办员。2008年王某从雷某、张某处分别借款10000元、21000元,并出具借条承诺付息。后为还款事宜,雷某、张某先后将王某诉布公堂,法院经审理判决由王某分别向雷某、张某偿还借款及利息,并承担诉讼费用。判决生效后,王某未履行义务,雷某、张某分别申请强制执行。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王某不仅不积极想办法还款,反而恫吓案件承办人员。执行局干警考虑到王某有八十岁的双亲,没有对王某采取强制措施。然而,王某却多次用书写还款保证的方式来拖延执行,最后竟又和执行干警玩起了“失踪”把戏,使执行一次次都扑了空。
5月16日,面对反复狡辩听不进劝解又拒不履行案款的王某,蒲城县法院果断对其采取司法拘留措施。气急败坏的王某竟扑上前咬住民警的胳膊,被制服后的她如同泄了气的皮球坐在椅子上再也不吭声了。最后,在执行局干警反复劝说下,王某写出了书面检查,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一次性将两案执行款履行。
据悉,截至5月底,蒲城法院共执结各类案件169件,执行标的达5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