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首页 >临渭 >正文
细微见真功 真情催新生——临渭区看守所精细化管理工作侧记
时间:2013-09-09 作者:  来源:渭南政法网
【字体: 打印

编者按

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这是严打整治、深挖犯罪的“第二战场”。 “临渭区看守所”——这个曾经让领导放心不下的难题,全社会瞩目的焦点,自从 2011年底,新的所领导班子到任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自查顽疾,直面问题,不回避,不推诿,在全社会舆论关注的风口浪尖上,背水一战,力挽 狂澜,让这个曾经在全国监管系统的“后进”,迎头赶上。2012年底,省人民检察院对临渭区看守所进行了为期3天的例行年度工作巡视后,对一年来所内各项 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今年4月21日,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专项检查组实地查看考核后,对该所各项工作发生的变化赞叹不已;今年5月30日,在 市公安局监管支队的季度考核中,该所成绩突出。各级领导对临渭区看守所近两年来工作的高度肯定,就是新一届领导班子落实人性化执法、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成功 实践。

“精”即更好、更优,精益求精;“细”即更加具体,细针密缕,细大不捐。精细是一种极限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也是不能完结的管理发展过 程。对临渭区看守所来说,精细化管理,就是 “万丈高楼平地起”,“细”、“末”之处见真功。在严格化、规范化执法的同时,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教育,让在 押人员在细微之处,感受到一股向上的力量,从而重新扬起人生希望的风帆。

一个鸡蛋,一个希望

真诚关爱让在押人员感到温暖

在临渭区看守所,见到在押人员刘某,很难想象照片上瘦弱病态的他,就是眼前气色红润的这个人。而发生这一巨大转变的开始,就是一个鸡蛋。

今年44岁的在押人员刘某,2012年9月,因为贩毒、吸毒被关押在临渭区看守所。进看守所之前,他知道自己难逃法律的制裁,自吞了钢板、钢钉,妄想通过自杀来逃避法律责任。

刚进看守所,负责他的管教民警常继军就对他密切关注,每天找他谈话。当时万念俱灰的刘某,烦躁不堪,用头撞墙,自残轻生。在和他耐心地谈话时, 常继军了解到刘某家庭困难,只有一个80多岁的母亲。鉴于此,常继军主动和她母亲沟通,并随时将其身体状况告知刘某,让他安心。同时,也通过他母亲,进一 步感化教育刘某。

因为身体原因,常继军每天早上都会主动把自己的鸡蛋。送给他吃,“我真没想到,管教民警对我这么好,我都把自己放弃了,他却没有放弃我,把我完全当自己家人一样尊重和关心。”刘某激动地告诉记者。

无独有偶,因抢劫杀死俩人的蔡某,有恶魔之称。“我自己进过两个劳改所,5个看守所,我感觉在这里感受到了人性化执法的温暖” 。

蔡某告诉记者,他最为感动的是,每天不论是管教民警,还是巡视民警,见了他都会问他,“能吃饱饭吗?”、“有洗漱用品吗?”“能穿暖吗?”……就是这些最真诚的问候,触动了他人性善的一面,才让他放弃自杀的念头,勇敢接受法律的制裁。

像这样温情的细节在临渭区看守所随处可见。

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该所民警为在押人员精心包饺子,准备绿豆糕和粽子,让在押人员能在高墙内感受到温暖与关爱;申请10万元为在 押人员添置医疗器械、备足常用药品,使在押人员小病不出所、急病能控制;冬天有姜糖水预防感冒,夏天有绿豆汤降温防暑;由过去每日两顿饭增加到现在的一日 三餐,并花费两万余元为全所在押人员添置了私人整理箱……干净、整洁的监室让人耳目一新。

在组织全所押员学习法律法规的同时,该所还组织押员进行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对于所得报酬,全部用于每位押员的日常生活用品购置。这对于家庭困难的押员来说,既解决了实际困难,又维护了他们的尊严。

“站在法律角度,我们是管理者,在押人员是被管理者;而站在自然人的角度,我们与在押人员是平等的。我们在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的前提 下,尊重和保护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在细节处见真情,在小事上下工夫。这样才能真正感化和挽救每一名在押人员,促进他们思想转化,让他们尽快找回人性,重 新走向新生。”临渭区看守所所长张永奇如是诠释着他的执法理念。

一张评估卡,一种工作态度

规范执法打造强硬的监管队伍

2009年到临渭区看守所工作的民警赵宇,工作不到一年,每天想的是“如何摆脱看守所”。如今,他作为少管监室和乙肝患病监室的管教民警,更多 地将自己视为“家长”、“老师”、“医生”。他告诉记者,虽然肩上感觉到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但同时却享受着押员们身体和精神状态一天天好转的欣喜和快 乐。

像赵宇一样,民警杨海民除了每天享受工作、快乐工作外,作为去年刚刚被列入后备干部序列的他,更多的是让整个团队看到了希望。这正是因为临渭公 安分局党委对看守所工作高度重视,对班子成员配强配精的要求,才彻底让这潭悄无声息的“死水”变成了一股人才辈出的“清泉活水”。

发生这一翻天覆地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临渭区看守所把精细化管理理念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全过程。以“精“为目标,以“细”为手段,让民警们由最初的简单机械,转变为人性化执法。从“细”处突破,在“精”上着力,激发了队伍活力,增强了队伍凝聚力。

而这一切,先从一张风险评估卡做起。可不能小看这张卡片,这是反映看守所全盘工作的“晴雨表”,也是精细化管理的“指挥棒”。

在每个监室门口,一张张红色、蓝色的卡片特别醒目。据看守所副所长王西荣介绍,该所制定了《风险评估制度》,对于刚进看守所押员,每位管教民警 经过面对面谈话教育后,针对其家庭、教育、案情、生活等各个方面情况达到“四熟知”后,根据案情动态制定出重大、一般等级的风险评估卡。通过这些卡片,让 全所民警对每名在押人员基本情况一目了然,特别是重大安全风险人员情况。

对每个押员风险评估情况总结汇报的狱情分析会,每周二早上雷打不动。随着每天押员情绪波动、案情进展,每张评估卡都被管教民警不断刷新着。生理状况、心理特征、涉嫌犯罪性质、现实表现情况……一张风险评估卡都能够反映出来。

小小的卡片不足为奇,可是这背后规范严格的管理模式和管教民警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却让人肃然起敬。 

“在岗一分钟,警惕六十秒,牢守监所安全生命线。”这是张永奇经常对全体民警说的话。除过正常工作日,即使是休息,不论是所领导还是普通的管教民警都会主动到所里转转。“只要没事,就来和在押人员谈话聊天。”管教民警们纷纷坦言。

无论是收押厅还是提审室,记者都能看到两排整洁的铁皮柜子。该所严格落实有关规章制度,严禁本所民警和其他办案单位民警,不得将自己的私人物品和通讯器材带入监区和提审区。对每位民警来说,进入监区,自觉将自己的物品放入柜子里已形成一种习惯了。

每天早上8点,所领导会带领交接班的全体民警,对每个监室的安全设施、押员体表进行全面检查,并对前一天的工作情况进行点评,做到前一天工作和当天工作无缝对接。

除此之外,该所认真对照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在“学有重点、训有所用、练有提高”上下功夫,深入开展“大学法、大培训、大练兵”活动,在每周组织集体学习的基层上,为每位管教民警购置了《监管工作手册》。同时,开展优秀监室、优秀管教民警评选活动。

“监管工作精细化管理,涉及诸多层面,没有现成的模式,没有统一的标准,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总结和积累,它不能一蹴而就,它就存在于日 常管教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存在于我们将‘小事做细,细事做精’思想意识之中。”说起看守所的工作,张永奇语重心长地说,“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去想、去 做,就会形成习惯,就会产生理想的效果。”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新一届领导班子不断努力地用心管理,用情感化,用法震慑,实实在在打动了在押人员的心。他们一件件日常琐事,一系列人性化管理措施,一片片真情关爱,让一个个扭曲的心灵逐渐回归,一个个失足的浪子获得了新生。



]

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渭南市举行“12·4”国家宪法日暨“宪法宣传周”活动...[详细]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促进全院干警凝心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