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发展的基石,是民生的保障。今年以来,全市紧扣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八场硬仗”,一体推进法治渭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以坚实步伐奏响全面依法治市的奋进乐章,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法治答卷”。
党的领导全面强化
制度机制与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持续走深走实,通过完善机制、压实责任,为全面依法治市提供根本保证。
严格落实“讲法”“学法”制度,以“五个纳入”为抓手,突出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示范带动作用。市委常委会定期专题研究全面依法治市工作,精准部署法治建设重点任务,推动制度机制不断健全。聚焦法治领域改革攻坚,深入推进56项重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以改革破解法治建设中的堵点难点。
强化述法成果转化,将述法问题整改纳入年度法治督察和法治建设考核核心内容,持续完善述法点评“125”工作机制,市县镇三级862名主要负责同志述法,形成“述、评、督、考、责”全链贯通工作闭环,推动述法点评“后半篇文章”落实落细,确保各级党政“关键少数”切实履行法治建设主体责任,以责任倒逼法治工作质量提升。
据统计,上半年,全市各级举办法治思想专题辅导讲座、培训班、宣讲活动等947场(次),覆盖21400人(次),形成全员学法的浓厚氛围。严格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法制度,全市967家单位2万余人参加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知识考试,参考率达99.64%,位居全省前列,以考促学、以学促用,推动法治素养融入干部履职全过程。
科学立法精准务实
民主法治水平稳步提升
坚持“小切口、精细化”立法思路,聚焦民生关切与区域特色,确定《渭南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6件年度立法计划项目,审议修改《渭南市韩城古城保护条例(草案)》,以立法保障生态环境、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在实践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载体,富平县人大常委会成为我省首个县级的“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创新推行“1234”工作方法(围绕1个中心任务,建强专业队伍与群众队伍2支队伍,搭建线上线下等3个平台,实现立法与调研、普法、治理、服务4个融合),建立“1+17+69”立法信息采集模式(1个全国人大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17个立法联络点、69个立法信息采集点),全方位畅通民意反馈渠道,让立法更接地气、更聚民智。
健全合法性审查机制,推行“部门初审+法律顾问复审”“全面审查+专项审查”双重审查模式,从源头杜绝违法文件出台,确保“红头文件”合法合规、务实管用。
依法行政纵深推进
政务服务与执法规范双提升
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深化“12345+N”协同机制,创新推行“接交一体、办访一体”模式,实现群众诉求“一口受理、协同办理”。举办首届“热线开放日暨监督员聘任交流座谈会”,邀请社会各界监督政务服务;开展领导接线活动36场(次)、“部门入驻话务大厅接线”活动,累计受理群众诉求233359件,办结率、满意率分别达99.86%、99.24%,让群众呼声有回应、诉求有落实。
纵深推进示范创建,富平县成功入围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综合示范名单,以示范创建为引领,对标实地评估六大方面内容,加强对全市重大行政决策、行政规范性文件、行政执法等业务工作的指导,精准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示范创建从“点上突破”向“整体提升”拓展,带动全市法治政府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
强化行政复议应诉,针对政府信息公开、土地征收安置补偿等多发复议案件反映的共性问题,编制行政复议案件审理导图,公布典型案例,发挥“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示范效应,推动复议应诉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变。
严格落实“一把手”出庭应诉和旁听庭审观摩制度,全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连续两年保持100%,以“关键少数”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彰显法治政府建设决心。
深化诉源治理,检法系统主动延伸司法职能,制发22件司法建议、338件检察建议,聚焦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靶向发力,按期办复率达100%,以司法建议推动源头治理。
法治领域改革深入攻坚
体制机制创新释放法治活力
推进执法体制改革,优化整合执法资源,整合后保留县级综合执法机构81个,组建133个镇(街)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新格局,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问题。同时,公安系统建立“一案双查”机制,针对复议诉讼、督察举报、信访投诉等案件开展随机评查,倒逼执法规范,推动执法办案质效和公信力双提升。
健全行刑衔接机制,完善执法司法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上半年全市刑事检察部门移送不起诉反向衔接案件163件,对被不起诉人应受行政处罚提出检察意见93人,行政机关作出处罚73人,实现“刑事处罚与行政处罚”无缝衔接,形成执法司法合力。
全面落实公益诉讼制度,聚焦“4+N”法定领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及其他重点领域),扎实开展“食药安全益路行”专项行动,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同时,建立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开展“寻访文物古迹、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以法治力量守护历史文脉。
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坚持“访调结合、调解先行”,建设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整合调解、仲裁、诉讼等资源,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解决”。同时,畅通“网络、电话、书信、来访”信访渠道,健全诉访分离机制,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另外,深化诉源治理,全市9个基层法院入驻县级综治中心,发挥纠纷分流、指导调解、诉调对接、以案释法等职能,入驻率达81.82%,从源头减少诉讼增量。
法治服务质效提升
精准对接群众与企业法治需求
以“高效、便捷、精准”为导向,法治服务不断延伸覆盖,切实回应社会各界法治需求。
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线上办件2467件,办事效率与服务质量获《陕西省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工作》通报表扬,群众办事“少跑腿、好办事”成为常态。同时,针对企业法治需求,组织优秀律所与在渭53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开展“一对一”结对服务,为项目稳增长提供法治保障;通过合同风险防范专题讲座、“企业代表进法院”等活动,覆盖企业及从业者3万余人,提升企业依法经营能力。
深入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实行涉企行政检查年度计划管理和备案监督,建立涉企行政检查“阳光清单”,公示2924项涉企行政检查事项,纠治整改各类问题283个,有效减少执法扰企现象。上半年,全市行政处罚案件数量同比下降22.9%,执法精度与温度显著提升。受理涉企行政复议案件48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9.7万元,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市公安局被命名为“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出企业开办“全市通办”改革,打破地域限制,提升企业准入效率。市场监管领域实行涉企行政检查“白名单”制度和“三清单一制度”(行政违法行为首违不罚、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减轻处罚清单及学法减罚不罚制度);临渭区试点“扫码入企”模式,实时监测执法部门入企检查情况,多头检查、重复检查频次降低50%以上,为企业松绑减负。另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上半年,全市法院审结知识产权案件16件,通过仲裁化解涉企纠纷50件,为企业创新发展筑牢法治屏障。
聚焦新业态发展,成立快递行业人民调解委员会,打通消费者与快递从业者双向维权渠道,让法治服务紧跟时代步伐,护航新业态健康发展。
法治社会建设亮点纷呈
普法宣传与基层治理协同发力
多形式深化普法宣传教育,创新打造“1+9+4”青少年普法新模式,以全市33所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重点,开展“法渭新芽”专项普法活动,通过巡回讲座、实践参观、线上课堂、普法竞赛等形式,不断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识。
推行“嵌入式”普法,因地制宜打造一站式“法治实践站”,统筹线上线下资源,为群众提供便捷法律服务与交流平台。同时,推出“渭晓法”普法IP形象,上线专属微信表情包,开设“晓法一刻”专栏,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让普法“接地气、入人心”,推动法治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多举措优化公共法律服务,由93名优秀律师组成13个专家组,开展“助农公益法律服务基层行”活动,为农村群众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搭建律师服务民企新平台,精准对接企业法律需求。关注特殊群体权益,成立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新就业群体法律服务站,探索“渭·护她——法律援助在行动”品牌,为妇女儿童提供“法律+心理+社会支持”三位一体反家庭暴力服务。上半年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21件,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约60万元,让弱势群体感受到法治温暖。
多维度增强基层治理效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组建2505个调解组织,培育70个行业性调委会和47个个人调解工作室,实现群众诉求与调解资源精准对接。临渭区医疗纠纷及“三精三抓”葡萄购销调解法、华州区“四所一庭一中心”协同机制、大荔县“七步联动”瓜果矛盾纠纷调解法入选全省优秀调解工作法,大荔县华州区2个调解案例获评全省优秀案例,法院系统“二审立案前调解+速裁+精审”工作法获评全省法院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典型案例,基层矛盾化解能力显著提升。
严格社区矫正管理,全时段精准管控1825名矫正对象,无脱管漏管情况。扎实开展“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上半年排查矛盾纠纷9897件,化解9747件,化解率达98.48%,以法治护航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在全面依法治市的征程中,全市上下以务实的举措和不懈的努力,书写着法治建设的精彩答卷,让法治之光普照秦东大地。今后,我市将不断深化法治建设成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法治根基,向着更高水平的法治渭南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