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贤故里”的文化名片,到年产值超20亿元的“葡萄名镇”,临渭区下邽镇的葡萄产业,早已是当地群众增收的“钱袋子”、乡村振兴的“顶梁柱”。但这挂满藤蔓的“致富果”,也曾因购销纠纷让果农犯愁、客商犯难:品相怎么定?价钱怎么算?损耗怎么担?一个个细碎问题,成了制约产业升级的“拦路虎”。为护住这股“葡香”,下邽镇深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三精三抓”调解模式,把矛盾化在田间地头、解在购销一线,为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撑起了“保护伞”。
精细服务“抓早”把功夫下在纠纷发生前
“要想减少纠纷,就要把服务做在前面。”下邽镇始终将“预防”作为化解纠纷的核心,以精细服务搭建沟通桥梁,从源头降低矛盾发生率。
早在葡萄产业起步阶段,镇党委就敏锐意识到,购销矛盾若处理不当,不仅会伤害果农与客商的积极性,更会影响产业口碑。为此,下邽镇牵头成立下邽镇葡萄购销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调委会”),成员由退休干部、种植能手、法律工作者组成。这支队伍既懂葡萄种植技术,又熟悉市场规则,以中立的民间组织身份,成为外地客商与本地果农之间的“连心桥”。“我们不是偏向哪一方,而是站在双方的角度讲道理、算细账,大家自然愿意听。”有着多年调解经验的调委会常务副主任梁福民说。
每年7月葡萄成熟前,下邽镇的“预热服务”便已启动。镇政府联合调委会召开果商媒体推介会,邀请全国数十位客商实地考察葡萄园,现场品尝葡萄品种、了解种植标准,同时贴心附上“致客商的一封信”,详细介绍采收时间、质量检测流程、物流配套等信息,让客商提前“心中有数”。此外,工作人员还建立微信服务群,每天推送葡萄长势、天气预报、货运价格等动态,甚至为客商推荐性价比高的住宿、餐饮,用细节打动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为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理,下邽镇还严格落实集镇260余家门店“门前四包”责任,在餐饮店、宾馆等客商集中区域张贴公告,公布镇政府、派出所和调委会的24小时值班电话。“去年我刚来收购时,不知道哪里能找到冷链车,打了值班电话后,工作人员很快就帮我联系好了,特别贴心。”来自河南的客商张先生已是第4年在下邽镇收葡萄,他坦言,当地的服务让他“来了还想再来”。
精研业务“抓小”以专业力量化解矛盾
“葡萄购销纠纷多是‘小事’,但涉及品质、数量、价格等细节,处理不好就可能变成‘大事’。”调委会委员孟占民认为,化解好这些“小事”,关键在于打造一支专业、高效的调解队伍。
每年年初,调委会都会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聘请专业律师、市级优秀调解员开展专题培训,内容涵盖关于买卖合同的条款、农产品质量认定标准、调解沟通技巧等。“以前调解时,总怕说不到点子上,现在学了法律知识和专业术语,不仅能准确引用条文,还能根据葡萄糖度、果粒大小判断品质,调解起来更有底气了。”刚加入队伍的青年调解员屈大战说。
为确保调解力量覆盖全镇,176名成员根据镇域葡萄产业分布,分成东南西北4个小组,分片包抓29个行政村的葡萄园。每个小组都有“责任清单”,明确每名调解员负责的区域和农户,一旦发生纠纷,能第一时间响应。遇到复杂纠纷时,还会启动“交叉调处”或“联合调处”机制。
调解不是“一调了之”,而是要形成长效机制。调委会始终坚持“诚待客商、善待果农”,组建专业回访队伍,对每一起调解案例在一个月内开展“回头看”。回访人员不仅会检查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还会收集双方意见,及时解决后续问题。同时,调委会还会定期总结典型案例,通过镇村广播、微信群、宣传栏等渠道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调解流程,逐步形成“人人懂调解、人人信调解”的氛围。
精准调处“抓快”不让葡萄因纠纷烂在地里
“葡萄是鲜食水果,一天一个价,耽误不起。”这是下邽镇调解员常挂在嘴边的话。由于葡萄易受天气影响、保鲜期短,购销纠纷若不能及时解决,很可能导致葡萄腐烂变质,给双方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为此,当地以“快”为核心,确保纠纷在最短时间内化解。
“30分钟内到达现场、1小时内摸清情况、3小时内拿出调解方案”,这是调委会制定的“铁规矩”。2025年9月10日,湖南客商高先生称其此前在下邽旭光村南庄收购阳光玫瑰葡萄时,已按预订价钱支付定金,先行收购一半葡萄后,果农石三学(化名)却私自将剩余葡萄以高价转卖给他人。
事情发生后,调委会立即介入,通知果农石三学及客商代办前往调委会调解。经了解,纠纷根源在于代办未与果农签订调委会正式购销合同,仅支付定金。果农则因行情差,为多赚钱选择违约转卖。调解员梁福民当即对果农进行思想引导,明确其行为已造成客商损失,最终提出调解方案:返还客商定金,由果农赔偿损失、代办因未签合同也赔偿损失,共计赔偿4000元。该方案得到客商高度认可,仅用1小时便成功化解纠纷。
对于一时难以达成一致的复杂纠纷,调委会创新推出“搁置矛盾 先销葡萄”的应急机制。2024年10月的一个清晨,天刚蒙蒙亮,下邽镇甘庄七组果农老周带着家人钻进葡萄园,剪刀“咔嚓”作响,一串串饱满的葡萄很快装满了十几个筐子。这是他帮广西客商老李和代办王女士凑的“第一单”。此前双方约定,凑够本村3户果农的葡萄才能装满一车,可眼瞅着自家地里葡萄全摘完了,另外两户果农却突然变卦,“这收购标准也太细了,果粒小一点、颜色浅一点都不要,忙活半天白折腾,不卖了!”
两户果农临时变卦不卖,客商老李急得跳脚:“这点货我没法拉。”老周看着田埂上的葡萄更慌了:“这要是烂了,大半年心血全没了。”他抹着汗,手都抖了,赶紧给调委会打电话求助。
调解员梁全余火速赶到,见老周蹲在筐边叹气,老李和王女士满脸焦躁,村民围着看热闹。“先别吵!葡萄要紧,得先保货!”他当即喝止。他先把老周拉到一边,拍着他的肩膀说:“老哥,你帮客商找货是好意,但现在差了量,一车都装不满,客商确实要亏运费。你对村里人熟,再帮着找一户符合标准的果农,凑够整车,这事儿就有转机。”接着又转身对老李说:“李老板,老周帮你忙活一早上,摘下来的葡萄要是烂了,他这一年就白干了。你先把这批货拉去冷库存着,明天凑够量再一起发,老周这两万元葡萄款,调委会给你担保,等装车了再付,你看行不?”
一边是“保住果农收成”的恳切,一边是“调委会担保兜底”的承诺,双方的火气渐渐消了。老李看着筐里快蔫了的葡萄,点了点头:“行!就按调解员说的来,先拉去冷库。”老周也松了口气,赶紧给村里比较熟的果农打电话。第二天一早,老周果然帮着凑够了一车葡萄,车顺利发货。他拿着到手的两万元现金,激动地握着调解员的手说:“真是太谢谢你们了!要是没你们,我这葡萄真就烂地里了。”没过几天,老周特意定制了一面锦旗送到了调委会。
同时,为了进一步推进调解工作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调委会不止“热火朝天”忙一线,也“低头伏案”写记录,对每一次调解都建立工作台账,做到“事事有记录、件件有回音”。每一处细致的笔迹、每一份整齐的档案、每一次贴心的回访,点点滴滴都传递着调解工作服务于民的温度,彰显司法为民的深厚情怀。
如今,在“三精三抓”工作法的护航下,下邽镇葡萄购销纠纷在逐年减少,纠纷化解时长不断缩短,果农与客商满意度不断提高。“小葡萄”不仅成了群众的“致富果”,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甜蜜引擎”。下邽镇今后将继续深化“三精三抓”工作法,推动调解工作与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深度融合,让“下邽葡萄”香飘更远,为平安临渭、法治临渭建设贡献更多力量。